金秋時節(jié),銀杏果實成熟,一些消費者會購買,也有人撿拾脫落的銀杏果實食用。11月2日,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fā)文指出,銀杏果食用不當存在風險,要去除毒性部位,牢記不能生食,并控制食用量。
人們通常說的銀杏果,是指銀杏樹果實的種子,也稱白果,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專家提示,白果具有食用價值,含有淀粉、蛋白質(zhì)、脂肪及微量營養(yǎng)成分等,但也含有銀杏酸、銀杏毒素、氫氰酸和致敏蛋白等成分。食用不當或過量食用,可能產(chǎn)生毒副作用。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微信公眾號截圖
白果的胚芽,含有白果仁中絕大部分氫氰酸、銀杏酸和少部分銀杏毒素,是白果仁中毒性成分含量最高的部位。銀杏毒素和致敏蛋白,主要存在于可食用的胚乳中。銀杏毒素是引起白果急性中毒主要毒性物質(zhì)。白果中毒多發(fā)生在食用后3至4小時內(nèi),癥狀為發(fā)熱、嘔吐、腹痛、泄瀉、驚厥、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少數(shù)人表現(xiàn)為感覺障礙、下肢癱瘓。食用白果后,一旦出現(xiàn)中毒癥狀,要立即催吐并及時就醫(yī)。
食用銀杏果需要注意避免中毒風險。食用之前,要去除毒性部位。市場上的帶殼白果,要先剝除硬殼,開水煮沸10分鐘脫去衣膜,抽去胚芽后再烹飪。如果是撿拾的銀杏果,其肉質(zhì)外種皮中銀杏酸含量較高,會腐蝕皮膚,剝除外種皮時,盡量戴上手套。
要牢記白果不能生食,但通過高溫烹飪方法可以去除白果中絕大部分有毒成分,減少致敏性,保證食用安全。此外,要控制食用量。熟制的銀杏果建議大人以10至20粒為宜,兒童不要超過5粒,嬰幼兒不要食用。
新京報記者 秦勝南
編輯 李嚴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