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十八屆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簡稱“成都車展”)已正式收官。9月8日,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成都車展累計參與觀眾達91.02萬人次,共產生訂單33745臺、成交金額57.53億元。


無論是從人流量與關注度,還是從訂單數(shù)量和總金額來看,今年的成都車展都足夠熱鬧。熱鬧之余,大家也想起那些曾經閃亮、如今消失的身影。今年的成都車展上,雷克薩斯、英菲尼迪、捷豹路虎、捷尼賽思等傳統(tǒng)豪華品牌集體缺席,賓利、保時捷、勞斯萊斯、蘭博基尼、蓮花跑車等超豪華品牌也未現(xiàn)身。


與這些“缺席者身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車企的密集登場,如比亞迪、奇瑞集團、長安汽車等均“包館”亮相。這不僅是市場結構的直觀寫照,更映照出中國汽車市場的深刻變局。


過去,傳統(tǒng)豪華品牌處于市場金字塔頂端,不僅占據(jù)“舞臺燈光”,也同樣是消費升級的必然選擇,即便存在加價提車、選配等現(xiàn)象,這些品牌依舊以“進口情懷”“財富象征符號”等標簽贏得市場。然而,隨著中國汽車市場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的轉型,傳統(tǒng)豪華品牌的這層光環(huán)正在褪去。


從市場層面來看,上述豪華品牌的缺席是銷量下滑與成本考量的雙重結果。今年7月,豪華車零售銷量同比下降20%,環(huán)比下降29%;當月零售份額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展臺搭建的成本費用高昂,在銷量不佳、競爭激烈的當下,成本投入難以換來對等回報,引流效果減弱,這些品牌的“缺席”也就成了必然結果。


而究其根本,“缺席”現(xiàn)象背后是用戶需求的根本性變化,豪華品牌為其在電動化轉型中的遲緩與傲慢付出了代價——市場競爭力明顯衰退。


曾經的傳統(tǒng)豪華品牌代表著最新的動力技術,但在新能源與智能化轉型浪潮下,其不再是最新技術的代表,與中國車企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動輒百億元的研發(fā)投入相比,傳統(tǒng)豪華品牌的電動化產品面臨“油改電”的爭議與敷衍,電動化專屬平臺姍姍來遲。其低估了中國市場的轉型速度,也同樣高估了品牌光環(huán)的持久性。無法在車展上拿出“足夠新鮮”亮點的它們,最終只能面對落寞缺席的現(xiàn)實。


此外,傳統(tǒng)豪華車與超豪華車的溢價能力被蠶食,中國汽車市場正逐漸走向理性消費。過去,消費者愿意為品牌溢價支付費用,隨著社會成熟度提高和消費者認知升級,這種非理性消費正在退潮,“豪華品牌等于高價值”的邏輯開始崩塌,車標的象征意義被取代,消費者在購車時更關注產品本身的技術含量、智能化體驗、性價比等。


更重要的是,中國品牌迅速崛起,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已占據(jù)領先地位。一方面,中國品牌的產品線更豐富,更能精準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另一方面,技術創(chuàng)新高頻迭代,在智能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等方面頻頻取得新突破,建立起顯著優(yōu)勢。不僅如此,中國品牌正主動布局豪華與超豪華價格帶,使高凈值人群的用車選擇不再局限于跨國車企。


可以說,部分豪華品牌和超豪華品牌的缺席成都車展,不僅是一場展會的插曲,更是一次行業(yè)格局的真實切片。傳統(tǒng)豪華品牌要想重獲中國市場青睞,更需拿出創(chuàng)新性的產品和技術,真正理解中國消費者需求。在這片競爭激烈的創(chuàng)新競技場,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才能獲得話語權。


新京報貝殼財經車評員 王琳琳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