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華的王府井大街北端,佇立著一座古樸、靜謐的建筑,青、白色的磚墻自帶安靜、溫和的“氛圍感”,就算只是站在門外,空氣中的喧嘩也會戛然而止,時間也仿佛慢了下來。抬頭仰望,啟功先生題寫的“涵芬樓書店”五個字正在閃耀著歲月的金光。
不同于一般書店,涵芬樓的學術性、專業(yè)性氛圍更為濃重,書店在藝術、哲學、歷史、文學、法學、經濟學等領域的工具書、專業(yè)性研究書刊眾多,且具有清晰的分類。近幾年,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藏書樓”已褪去曾經的“藏書”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對學術服務、文藝研究等領域更為全面的業(yè)務拓展。

佇立在繁華的王府井大街北端的涵芬樓書店。新京報記者 于桂桂 攝
經歷百年滄桑的“藏書樓”
北京市東城區(qū)擁有眾多的知名書店,其中不乏新興的小眾藝術書館、百年老店,如果在北京東四設置騎行路線,從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到紫金城市書院再到商務印書館涵芬樓最后到山海四合,全程3.7公里,騎行需要19分鐘,這一段路可以打卡四種不同風格的書店,領略四種人文風景。
這段路也成為小紅書最熱門的逛書店騎行路線。在這4家書店中,關于涵芬樓的打卡筆記最為特殊,其中有許多特立獨行的標簽,讓人不得不對這座古老的“藏書樓”產生好奇。
不同于其他三家書店的文創(chuàng)周邊和書籍清單,涵芬樓古樸的建筑和濃重的學術氛圍成為網友打卡的重點,在眾多筆記中,“專業(yè)”“工具書”“學術”“講座”“鬧中取靜”成為打卡的高頻標簽,同時涵芬樓因獨特的歷史印記成為讀者收藏量最高的書店之一。
涵芬樓于1904年創(chuàng)立,彼時為商務印書館的藏書樓,由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辦、以收藏珍本善本和地方志為特色。1926年涵芬樓改為東方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由于藏書量大、種類齊全,被稱為“東方第一圖書館”。但是在戰(zhàn)亂中,涵芬樓內多數的珍貴藏書被日軍的炮火所燒毀。
一·二八事變時,東方圖書館已擁有40多萬冊的藏書,據相關資料記載,東方圖書館在鼎盛時期曾經為亞洲最大的藏書室。而這些珍貴的藏書大部分在日軍炮火下被燒毀、流失。涵芬樓經歷了一系列歷史變遷,由于藏書的丟失,失去了藏書的價值、歷史意義,而商務印書館歷史延續(xù)的學術用書、服務等相關專業(yè)性卻被完好地保留下來。
經歷磨難的洗禮,覆滿歷史的灰塵,也孕育了涵芬樓文化的厚重感。2003年,涵芬樓以現代書店的形式重新開張,啟功先生親筆提名了店名牌匾。時至今日,涵芬樓書店已成為北京具有特色的書店之一。除去游走在王府井大街無意中入店的游客外,慕名而來、尋求專業(yè)書籍的讀者數不勝數。在一樓某一隅角落,有隨意而坐的讀者借閱書籍,在深度閱讀期間,不斷有讀者拿出筆記進行摘錄。這些讀者里面,多是不同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士,進店尋求相關專業(yè)資料。
書店外面,是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來往車輛行人行色匆匆,與店內安靜的讀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涵芬樓內的讀者多為周邊居民和慕名而來的人,懷揣著某種閱讀目的,在找到合適的角落后,便沉浸在閱讀的海洋中。也正是因此,即使在旅游旺季人流增加,也從未改變過它的節(jié)奏。
書架上的“閱讀清單”
涵芬樓分為一樓、二樓及地下,總面積超過1800平方米。一樓和地下集中展示銷售各類人文社科、學術類等專業(yè)性書籍和各類工具書,涵蓋語言、文學、藝術、哲學、經濟學等學科,其中30%為商務印書館的本版書,70%為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涵芬樓書店一隅。新京報記者 于桂桂 攝
在涵芬樓一樓陳列的書籍中,有不少茶葉流通全球化的小眾商務用書。在與一位讀者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其對茶藝、茶葉商業(yè)流通有研究且有資深的從業(yè)經驗,聊到興起時,他推薦了商務印書館獨家出版的《生津解渴》,他說這本書對中國茶葉全球化的歷史有著清晰的記載和深刻的見解,在中國茶葉商業(yè)歷史流通節(jié)點,均注明了詳細數據、解讀。他也提到,涵芬樓作為商務印書館旗下的書店,在書籍選擇和分類擺放上具有專業(yè)性,想找商業(yè)與歷史相結合的書籍并不是什么難事。
商務用書在擺放時,會從左至右、從上至下按照書籍理解的難易程度進行精心排序,從深入淺出到艱辛晦澀。而學術工具書也有一套擺放規(guī)則。正如讀者所說,如果帶著購書目的來到涵芬樓,在挑選過程中不會費力,因為書架就是讀者的“閱讀清單”。
學術服務、流動市集“兼容”
沿著樓梯走上二樓,就來到了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和涵芬樓藝術館。藝術館時常會策劃舉辦書畫展等藝術展覽。

商務印書館歷史陳列館。新京報記者 于桂桂 攝
就在今年3月初,涵芬樓推出了“涵芬樓國學系列講座”,其中國學系列講座邀請了商務印書館高層、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北京四中特級教師等資深行業(yè)人士,對《顧炎武文》《史記》《禮記》等國學經典著作進行了深度講解。與首場講座同步亮相的,還有歷時6年,傾注了主編、顧問和上百位編注者心血的“學生國學叢書新編”全編60種。
一直以來,涵芬樓的學術屬性都吸引著眾多學術圈人士在此匯集,而這里就成了一個資源集合地,各行各業(yè)的學術資源在此交匯,通過分享、溝通迸發(fā)新的思想火花。而涵芬樓書店副總經理明磊在為這些學術交流、文藝講座及沙龍服務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不同圈層的屬性和其對書籍需求的了解。
從書籍到講座,從展覽到論壇,涵芬樓在傳統文化的傳播、學術成果發(fā)布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持續(xù)吸引著不同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圈層也繼續(xù)擴大。
為讓讀者更好地了解涵芬樓,讀到合適的書籍,通過書籍的力量讓內心更充實、寧靜,最近兩年涵芬樓開拓了流動市集業(yè)務。在今年的北京書市,涵芬樓就為讀者帶來了精品好書、文創(chuàng)產品以及“世界讀書日”相關主題活動。
今年5月,杭州將舉辦圖書相關市集,屆時將為涵芬樓提供36平方米的展示場地,除了精心挑選的書籍,涵芬樓還將帶去精致的涵芬文創(chuàng)產品。明磊希望能夠借此機會讓杭州的讀者進一步了解涵芬樓。
店內“開花”店外亦“香”
不斷累計的學術聲望回報給涵芬樓穩(wěn)定的收入。各行各業(yè)的學術人士對于涵芬樓的專業(yè)書籍、藝術館、學術講座越來越有著剛性的需求,對于他們來說涵芬樓不僅是服務提供者,也是資源平臺和參與者。
明磊和團隊會針對不同行業(yè)的不同需求尋求專業(yè)、資深的業(yè)內人士列出好書籍清單并進行批量采購,同時布局符合學術圈層調性的展覽和講座。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百年來商務印書館對于學術服務的延續(xù),另一方面也有對于涵芬樓書店營收業(yè)績的考慮。
隨著電商沖擊,實體書店的營收逐年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如何保證營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書店外”場景的營收拓展迫在眉睫。近幾年,書店內全體員工同心協力,積極探索新業(yè)務、新板塊,向線上延伸,向店外拓展。
涵芬樓書店負責運營天貓、京東、當當網等多個平臺的商務印書館官方旗艦店,同時在有贊、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招兵買馬,鋪設新媒體矩陣。截至目前,線上的書籍零售營收已超過到店零售,在小紅書、豆瓣讀書等社交平臺,有各種關于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專業(yè)工具書單和新書推薦的內容。2021年、2022年處于防疫的特殊時期,但2021年涵芬樓業(yè)績達到歷史營收最高點,次年涵芬樓的營收業(yè)績同樣達到預期。
明磊扎根涵芬樓多年,在他的個人讀書清單中,多為歷史性書籍,明磊認為在歷史的循環(huán)中可以看到人類命運重復的境遇,可以讓人更為深刻地反思當下的處境。他希望讀書能讓年輕人在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下沉靜下來,進入深層次閱讀,構建自己的閱讀體系,就像涵芬樓,矗立在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上,始終保持著一份獨有的平和與安靜,在息壤的人流中譜寫著歲月華章。
新京報記者 于桂桂
編輯 王琳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