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歡呼聲中,余承東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的新身份第一次走向了舞臺中央。


余承東發(fā)布問界M9。發(fā)布會視頻截圖


“這將是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9月25日下午,華為舉行秋季全場景新品發(fā)布會余承東宣布,華為全景智慧旗艦SUV問界M9將于今年12月發(fā)布。與此同時,智選車業(yè)務首款轎車智界S7 正式亮相,將于今年11月正式發(fā)布。


余承東發(fā)布智界S7。發(fā)布會視頻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智界是華為與奇瑞強強聯(lián)手推出的首款轎車。目前華為針對汽車業(yè)務共有三種模式。一部分是向寶馬、比亞迪等車企提供零部件,另一部分是依靠華為智能解決方案來合作,例如北汽極狐、阿維塔等,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車企會進行合作。而第三就是智選車模式。


以往,賽力斯問界是華為智選車的“獨寵”,但隨著奇瑞智界的亮相,這種格局很快就要被打破。


通信高級工程師、戰(zhàn)略規(guī)劃專家袁博向貝殼財經(jīng)記者表示,華為車BU理念不是造車,而是成為卓越的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智選車實際上是更深度融合的一種供應商模式,因此,從華為的車BU的戰(zhàn)略目標來看,和越來越多的車企合作,讓華為的技術深度賦能各大車企,并且基于實際的多樣化的商用體驗不斷地自進化,是華為必然的選擇。


“華為希望通過與車企合作,將自身在智能網(wǎng)聯(lián)、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技術和經(jīng)驗與車企的生產制造能力相結合,共同推動智能汽車產業(yè)的發(fā)展”,中國交通運輸協(xié)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解筱文向貝殼財經(jīng)記者表示,這種合作模式可以使華為更快地進入智能汽車市場,并借助車企的力量擴大市場份額。


余承東以新職務首秀 官宣多款新車型


就在今年8月7日,余承東在微博宣布了華為智選車業(yè)務的首款純電轎跑車型,會搭載華為最新發(fā)布的鴻蒙OS4。這是奇瑞和華為合作的品牌智界的首款亮相產品。此前,工信部汽車目錄中披露了一款汽車的申報圖,就是名為智界S7的申報圖。


在這之前,華為智選車業(yè)務中賽力斯幾乎是“獨寵”,隨著這種局面被打破,未來智選車將走向何方 ?


“華為車BU的三大商業(yè)模式中,智選車被證明是最成功的一種”,袁博分析稱,相對成為車企的配件供應商或者華為inside模式來說,智選車模式可以更加深度、更加完全的使用華為的全套技術,避免了理念的差異和復雜的溝通成本,效率最高,質量最可控,必然是華為車BU未來首選的模式。


在張孝榮看來,車機系統(tǒng)是車的“魂”,也華為汽車重點打造的核心產品之一。為擴大“魂”的覆蓋率,華為智選車業(yè)務未來的趨勢可能會與越來越多的車企合作,因為這樣可以擴大市場份額和提高品牌知名度。


他推測,華為選擇合作的車企可能會有共性,如對智能汽車技術的需求、對華為品牌的信任以及在市場競爭中尋求突破等。賽力斯不再是“獨寵”可能是因為華為希望與更多的車企建立合作關系,以實現(xiàn)更廣泛的市場覆蓋。


黃河科技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向記者表示,如今華為密切合作的大部分車企,從一線到二線均涵蓋在內,不少車企是希望借助華為的知名度提高銷量。而隨著新合作方的到來,賽力斯得到的關注度可能隨之下降,是否會對銷量造成分流作用需要觀察。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貝殼財經(jīng)記者表示,華為希望通過與車企合作,將自身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優(yōu)勢擴大市場份額。未來,華為有可能不再單獨與一家車企合作,但是賽力斯模式實際上市場競爭力較強,也是難得與華為合作最早、深度合作的車企,其模式是值得華為后續(xù)合作中采用的。


對于具體選擇車企的范圍,他認為這些車企合作伙伴可能會與賽力斯有相當大的相似度,比如說在品牌、技術、市場等方面具有共性,例如擁有較強的品牌影響力、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等。


在華為與車企的合作中,雙方互惠互利,也都有各自的訴求。2021年,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談及了后來名動一時的“靈魂論”,他稱上汽很難接受單一的供應商提供整體智能解決方案,這樣會變成“他是靈魂,我是軀體”。車企與智能解決方案企業(yè)如何合作,一時成為焦點。


張孝榮認為,車企可能愿意與華為進行智選車的合作,如果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技術性價比和品牌影響力能夠再上一個臺階,那么車企合作意愿會更強。車企主要考慮的因素可能包括合作帶來的市場份額提升、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以及品牌形象改善等。當然,具體合作還需要根據(jù)雙方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來商定。


對于車企是否愿意與華為進行智選車合作方面,江瀚表示,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技術實力和品牌影響力相對較強,可以為車企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和品牌背書。其次,華為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和渠道網(wǎng)絡,可以為車企提供更好的銷售渠道和市場營銷支持。此外,華為還可以為車企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務和維修保養(yǎng)支持,提高車企的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然而,車企是否愿意與華為進行智選車的合作,也取決于其對自身品牌、技術、市場等方面的考慮。此外,車企還需要考慮與華為合作的成本和收益,以及與華為的合作是否符合公司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和發(fā)展方向。


華為智選車業(yè)務“擴招”仍臨挑戰(zhàn)


需要注意的是,華為智選車業(yè)務如今仍然面臨不少挑戰(zhàn),一線車企擔心失去“靈魂”,二線車企是否能賦能華為與其強強聯(lián)手也未可知。在多重挑戰(zhàn)下,華為在智能車賽道上還能“遙遙領先”嗎 ?


在江瀚看來,一方面,隨著智能汽車市場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開始進入智能汽車領域,市場競爭加劇。華為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品牌影響力,以保持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智能汽車技術迭代更新速度很快,華為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和升級,以滿足市場需求。這也需要華為不斷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資源。


解筱文也指出,智能汽車涉及多個技術領域,如自動駕駛、車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等,這些技術的研發(fā)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且技術更新迅速,需要不斷跟進。


此外,智能汽車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供應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全球經(jīng)濟、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這也可能對華為智選車業(yè)務產生一定的影響。


而袁博指出,華為智選車業(yè)務發(fā)展可能面臨的挑戰(zhàn)在于,作為后進者,華為在智能車的技術不像在手機領域那么絕對領先。中國的新能源企業(yè)已經(jīng)百花齊放,很多新勢力車企都已經(jīng)具備了較強的技術能力,對智能企業(yè)的理念也不亞于華為,所以華為智選車必然會面臨更殘酷的市場競爭,如何讓消費者對華為的技術買單,是華為需要考慮的。


解筱文表示,與車企的合作涉及到眾多利益方,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確保合作順利進行是華為需要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


新京報貝殼財經(jīng)記者 林子

編輯 徐超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