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如何保存食物、防止浪費上努力。隨著現代科技和工藝日益發(fā)達,為了提升食物的使用效率,從生產技術,到包裝、運輸、銷售、回收,再到數字化流程管理,產業(yè)鏈上的食品工業(yè)、農牧業(yè)、餐飲業(yè)、零售渠道等不斷做出新的突破。

 

1. 上游源頭

 

糧食加工

 

——米糠榨油

 

一些稻米生產企業(yè)有意識地將其完全利用,不產生浪費。比如益海嘉里金龍魚研發(fā)的“水稻循環(huán)經濟模式”,在培育優(yōu)質大米同時,對米糠加以利用,壓榨出富含谷維素的米糠油。

 

——稻殼發(fā)電

 

同時,稻殼被轉化成熱能,實現火力發(fā)電,燃燒后的稻殼灰經高科技研發(fā)變成白炭黑和天然助濾劑活性炭,真正實現對水稻“吃干榨凈”。

 

果品篩選

 

——種植控量

 

蘋果、梨等水果需要在施肥、環(huán)境、種植手段上控制果量,保障果實不易腐爛。葡萄、提子等菩提類水果采摘后采用預冷低溫保鮮包裝。

 

——發(fā)酵處理

 

對不達標的果品,集中收集后進行技術發(fā)酵處理,其營養(yǎng)物質用作土地肥料。

 

畜禽養(yǎng)殖

 

——大數據養(yǎng)雞

 

養(yǎng)殖企業(yè)應用大數據。比如圣農集團研發(fā)出種肉雞養(yǎng)殖場智能環(huán)控系統,通過大數據建模,獲得最優(yōu)養(yǎng)殖數據,進一步降低死淘率。

 

——智能養(yǎng)殖

 

京東數科自主研發(fā)并推出智能養(yǎng)殖解決方案,集成“神農大腦(AI)”+“神農物聯網設備(IoT)”+“神農系統(SaaS)”。

 

2. 生產加工

 

產品包裝

 

——利樂裝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利樂就開始為液態(tài)牛奶提供包裝,可有效隔絕光線、氧氣及外界的污染,從而保證包裝內容物無需冷藏和防腐劑即可擁有較長貨架期。同時,為保證牛奶新鮮不變質,巴氏滅菌法應運而生。

 

——保鮮裝

 

周黑鴨2014年就取消散裝,將產品替換為氣調保鮮包裝;2015年推出真空顆粒包裝產品,氣調產品升級為定量包裝。

 

——小包裝

 

小包裝產品在食品行業(yè)盛行。比如養(yǎng)樂多設計100毫升小瓶,便于充分飲用不浪費,防范食安隱患;三只松鼠、百草味等休閑食品企業(yè)在堅果、肉食、兒童零食等多種品類上推行小包裝。

 

數字化管理

 

——質量管控體系

 

包括伊利、蒙牛在內的頭部乳企正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構架產品質量管控體系,形成相應的產品安全數字化生產預驗證平臺。

 

——全流程追溯

 

康師傅構建了數字化升級的食品原物料追溯系統,2小時內即可完成食品安全流程信息追溯。

 

工藝技術

 

——減少報廢量

 

方便食品企業(yè)盡量減少油脂報廢。比如統一企業(yè)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優(yōu)化生產工藝,降低油脂劣變速度,減少油脂報廢量。

 

——最大化利用

 

養(yǎng)元飲品創(chuàng)立“5·3·28”和全核桃CET冷萃工藝,提高原料利用率,對核桃仁及其種、皮營養(yǎng)最大化利用。

 

——避免過度加工

 

旺旺等企業(yè)通過改善加工技術和儲存條件,降低過程損耗,避免過度加工,以及合理設置保質期。

 

材料循環(huán)

 

——茶渣回收

 

一些茶飲料企業(yè)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茶渣,通過與有機肥生產、生物質燃燒顆粒生產、禽畜養(yǎng)殖、有機蔬菜種植型企業(yè)開展合作,促進茶渣資源回收再利用。

 

——塑料瓶回收

 

飲料企業(yè)聯合社會企業(yè)和公益組織,共同探索塑料瓶回收再生的多種用途,推動塑料瓶加速進入循環(huán)經濟產業(yè)鏈。

 

——外包裝紙箱回收

 

一些企業(yè)通過與上游原物料供應商合作,對原物料外包裝紙箱回收再利用,減少供應商的新紙箱使用量。


3. 運輸環(huán)節(jié)

 

物流運輸

 

——冷鏈運輸

 

對規(guī)?;默F代食品工業(yè)來說,控溫是核心指標,冷鏈技術實現了精確控溫等需求。2020年,首個食品冷鏈物流強制性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冷鏈物流衛(wèi)生規(guī)范》(GB 31605-2020)發(fā)布。

 

——回收物流箱

 

在物流環(huán)節(jié),三只松鼠對廢舊物流箱回收利用,減少資源浪費。統一企業(yè)也導入車輛預約系統,實行裝、卸貨車輛預約制,運輸車輛有序進廠,降低排隊等待時間。


4. 零售渠道

 

超市便利店

 

——數字化采購

 

大數據采購和銷售系統成為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商減少浪費的有效手段。物美、便利蜂、全家等均通過數字化來精準訂貨。比如便利蜂形成一套數字化管理和運營體系,門店端實現精確訂貨,可獲知單店單個商品每天、每周、每月的走勢,根據周邊消費特征、未來天氣等維度自行修正,向總部下單。

 

——凈菜銷售

 

超市零售商采用凈菜、包裝菜等銷售模式間接減少食物浪費。物美建立菜品加工體系,為消費者初步篩查可能浪費的葉菜,減少挑選菜品時產生的浪費。

 

——臨期食品

 

物美、家樂福、沃爾瑪、便利蜂等建立食品再利用銷售機制,設立“臨期”產品銷售柜臺,將商品二次低價出清,減少丟棄和浪費。

 

另外,上海、浙江、廣州及福建等地旺旺食品也規(guī)定,對臨期食品進行分類管理、特別標識或集中陳列銷售。

 

生鮮電商

 

——智慧零售

 

數字化運營能力成為生鮮電商減少浪費的手段之一。每日優(yōu)鮮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涵蓋智能供應鏈、智能物流、智能營銷等領域,通過智能采購、智能補貨和智能促銷,提高周轉效率,降低損耗。

 

——“份”量配比

 

“小份裝”“一人食”“一頓吃光”也是生鮮電商減少食物浪費的舉措。比如叮咚買菜篩選出消費者經常購買的食材搭配,進行“份”量配比,打造“一頓吃光”系列產品。


5. 餐桌端

 

餐飲業(yè)

 

——光盤行動

 

2020年8月,全國各地多個餐飲、烹飪協會響應號召,倡議餐飲企業(yè)主動提供小份菜、半份菜,引導打包,做好“光盤行動”。今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實施。5月27日,《北京市反食品浪費規(guī)定》出臺,給鋪張浪費戴上緊箍咒。

 

——標準化采購

 

很多餐飲企業(yè)在采購環(huán)節(jié)已實現標準化采購,同時以“農餐對接”形式,實現蔬菜從農田到餐桌的運作,減少餐廚垃圾產生量。

 

——開發(fā)邊角料

 

很多餐企也將原來扔掉的邊角料進行開發(fā),成為新的菜肴。

 

——小份菜、半份菜

 

小份菜、半份菜登上眾多餐廳的菜單。一些中餐館將9寸的大盤菜,換成7寸的小盤菜,價格降低;快餐企業(yè)推出雙拼飯、三拼飯等餐食。



新京報記者 王子揚 郭鐵 王思煬 劉歡 王萍 歐陽曉娟 制圖 許驍

編輯 李嚴 校對 翟永軍